• 首页 >行业资讯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三种模式和三个难题

    文章导读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 、社会化     ,对于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业与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协议,通过付费购买污染减排服务   ,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      ,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向记者表示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  、社会化   ,对于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转型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企业自行治污存弊端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焦点,环保投入年年增加   ,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为何环境质量却不见明显提升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原因在于很多治理设施没有发挥效力,因为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淡薄 ,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已经很难行得通 。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地降低防治成本    ,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   ,由于受自身规模  、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每个企业都自建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设施也常处于半开半关状态,给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 。另外  ,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管理  ,运行效率低下  ,结果导致一些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兴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无力运行  ,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现象的发生   ,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 。

    政府推动第三方治理

    近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 。在很多专家看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当前治污的最有力模式   。与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相比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上     ,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 ,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给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骆建华谈到第三方治理的优势时表示  ,一方面        ,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另一方面,治污责任通过合同方式向环保公司转移和集中,环保部门也从监管分散的排放源变为监管集中可控的环保公司 ,降低了执法成本 。此外 ,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在今年7月召开的2014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马荣表示 ,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环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  ,预计今年年内完成该项工作 。

    环保部已经起草了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的指导意见 ,正在向地方征求意见。由于东 、中 、西部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尊龙凯时将循序渐进地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服务   。环保部监测司司长罗毅表示   ,环境监测服务分为政府环境监测服务和企业自行环境监测   ,目前企业自行环境监测已经向第三方开放       ,很多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早已向第三方购买了环境监测服务 ,同时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在地方已经开展试点 。

    专业化社会化治污成效显现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一项统计显示,浙江省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营后的达标排放率可达70-80%以上 ,有的甚至可达到90%以上,与污染企业自行运营相比  ,达标率提高了30-50个百分点    ,运营成本节约了10-20%  。

    作为国内较早推行上述模式的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近年来借此引入海外技术经验 ,不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 。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相比合资之前,该公司在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同时,能耗下降了13 。

    经过多年探索,眼下我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条件日臻成熟。骆建华认为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推行,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带动了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也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的环保公司      ,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业务范围逐渐向工业污染治理领域扩展  。

    三种模式治污初步形成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核心是进行专业化分工 ,污染治理从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 、谁付费   、第三方治理。记者调研发现 ,目前多地探索专业第三方专注治污,已初步形成三种模式 。

    一是企企合作 。在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正在赶制焊接脱硫脱硝钢管等零件送往安徽 。副总经理唐建忠说   ,安徽一家燃煤电厂常因排出的废气不达标  ,后由他们全程负责安装运营 ,企业可专注生产。中等规模的燃煤电厂上环保设备大约花费1.5亿元,每年运营维护在1000万元左右。唐建忠说。

    二是院地合作。记者获悉  ,麻省理工学院 、同济大学等设立了工程学院与地市合作。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戴建军说    ,他们通过输出技术团队,已为连云港板桥工业园等苏北近10家化工园区提供污水处理服务。高校负责提供配方及输出科技人员,园区负责运营,调试效果较好  。连云港环保局局长韦怀余说。

    三是政企合作    。连云港引入金兆水务有限公司的中枢管控系统大平台上    ,在重要入水口都有信号灯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新说   ,哪个节点遭遇违规排污 ,系统就会发出自动预警 ,且治污费对比政府运营节省约10%。

    第三方治理遭遇三难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 。记者调研发现  ,受价格机制理顺难 、责任界定难和政出多门监管难等影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进展困难。专家指出  ,需多措并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实现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治污 。

    首先是谁污染、谁付费价格机制形成难。一位脱硫脱硝设备供应商说 ,虽然销售量不错,但据其了解,售出设备大多数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吉林一家电厂为省电费    ,本应全天候运行的设备常遭遇晚上关停   。根本原因是价格机制存在问题  。

    环保上市公司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说 ,在谁污染 、谁付费的机制中 ,第三方治理企业并没真正成市场主体 。在实际治理中 ,由于专业环保企业从电厂获得订单 ,排污方和治污方地位不平等    ,有些排污方甚至认为治污方从属于自己   ,影响了治理效果 。

    其次是第三方和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  。黄宜鹤说,第三方和排污主体相互勾结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发现是第三方在帮业主造假。

    戴建军说   ,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常见 。排污企业认为治污已交由第三方处理  ,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    ,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 ,导致污染难处理,两方主体责任不明确 。

    最后  ,政出多门致精准监管难 ,有些第三方运营明知不合格 ,却束手无策 。一家第三方运营污水处理厂要接受住建局和环保局核查,因各自标准不一样  ,考核结果也不一样。

    多措并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受访人士指出  ,第三方治污是尽快扭转我国环境持续恶化的有效路径       ,宜尽早寻求突破口  ,联合治污         。

    其一,在脱硫脱硝及化工废水集中处理领域寻求突破 ,收取排污费 ,并明确界定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的责任。受访专家指出,环境第三方治理宜在工业园区废水及废物处理及火电行业脱硫特许经营方面寻求突破 。这两个领域责任理清难度较小且规模效应明显   。政府可根据排污量和处理成本等参数,向排污企业收取一定的排污费 ,第三方治污合格后便能获利。

    其二   ,提高第三方企业准入标准,完善监督审核机制。宜抓紧建立对第三方治污企业的约束机制,建立专门针对第三方企业的数据库  ,形成黑名单制度 ,并根据信用等级进行政策优惠 ,实现有门槛、有规范 、有奖惩。使得排污方和第三方互相监督制约,同时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监管 。

    其三,宜统一监管标准,强化对第三方运营的环保前置审批   。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需注意把好环保前置审批关  ,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排放量和污染源。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宜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形成统一规范的监管标准,倒逼排污企业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水平。

    (中国环境产业网综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经济参考报报道)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是中国环境产业的资源整合与协作平台 ,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环境商业协作组织和行业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环境投资联盟”在集合投资 、业内并购         、技术引进、资源整合  、项目开发 、商业研究    、专业媒体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环境产业链协作与协调能力 ,是100多家跨国公司 、多个地方政府、几十家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环境专业顾问。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是中国环境产业的资源整合与协作平台。

    联系电话:010-82601965

    Email  :hjtz@tsinghua.edu.cn

    网站地图